陳佳利 教授


最高學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
學術專長:博物館教育、觀眾研究、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聯絡方式:研究室分機:5414     chiali21@hotmail.com

  • 學經簡歷

  • 課程

  • 研究計畫

  • 著作目錄

  • 論文指導

 

現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
國立228紀念館諮詢委員
博物館學季刊編輯委員、上海科技館編輯委員
Museum Worlds Journal國際編輯顧問
 

學歷

2003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博士
1997  國立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
1988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經歷

2016-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2012-2018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2008-2016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
2005-20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3-2005 國立花蓮師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3  英國Victoria & Albert Museum實習
1998-1999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博物管組組員(主要工作:新竹影像博物館的籌設與Chihuly玻璃藝術節國際策展)
 
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博物館研究方法
博物館教育專題
展示評量與觀眾研究
當代策展與社會議題
 

相關課程連結


​質性研究話匣子
http://blog.roodo.com/chiali021
 
博物館學習叢林
http://blog.roodo.com/chiali21
 

研究專案

2021.8-2023.7 博物館行動主義之研究:論述、記憶轉化與實踐。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MOST 110-2410-H-119-005-MY2。
2020.12-2022.7 文化部博物之島國內外博物館專業資訊彙蒐專案,協同主持人。
2020.8-2022.7 集中營博物館展示與人權教育之研究:波蘭與柬埔寨的案例(II)。科技部,計畫主持人,計畫編號MOST109-2410-H-119-010。
2019.8-2021.7 集中營博物館展示與人權教育之研究:德國與波蘭的案例(I)。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MOST 108-2410-H-119-006。
2018.8-2019.7 文物與口述史應用於博物館人權教育之研究(II),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MOST 106-2410-H-119-001-MY2。
2017.8-2018.7 文物與口述史應用於博物館人權教育之研究(I),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MOST 106-2410-H-119-001-MY2。
2017.6-2018.1 財團法人台北市關渡宮文物館規畫案,計畫主持人。
2016.8-2017-7 觸摸、聆聽與回憶:博物館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II),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MOST 105-2410-H-119-008
2015.8-2016.7 觸摸、聆聽與回憶:博物館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I),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MOST 104-2410-H-119-006
2015.4-2015.11 博物館展示之人權教育角色與功能之研究,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計劃主持人。 2
2015.6-2016.10 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博物館蒐藏與文化展示: 歐美與亞太博物館學之對話、研究與教學,科技部,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MOST 103-2420-H-119-001-2E。
2014.05-2014.12 桃園市立木藝生態博物館基本策略規劃及展示資源調查案,桃園市文化局,計劃主持人。
2013.08-2014.07 再現/去污名:精神疾病之展示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NSC 102-2410-H-119-009。
2013.08-2013.11 中正藝廊展場規劃評估案。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計劃主持人。
2012.08-2013.07 博物館與精神障礙者之互動(II):英國與台灣的個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 計劃編號 NSC 101-241-H-119-006。
2011.08-2012.07 博物館與精神障礙者之互動(I):英國與台灣的個案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 計劃編號 NSC 100-2410-H-119-010。
2010.08-2011.07 文學文本、展示與聲音元素對博物館參觀經驗影響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 計劃編號 NSC 99-2410-H-119-005。
2009.08-2010.07 聲音檔案應用於文學博物館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 計劃編號 NSC 98-2410-H-119-007。
2005.08-2006.07 博物館與創傷記憶之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計劃編號 NSC 94-2411-H-026-004。
2004.08-2005.07 博物館在促進社會參與平等之角色及功能之探討︰以台灣及英國的經驗為例。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劃主持人, 計劃編號93-2411-H-026-003-。
 

博物館與展覽規劃

2021.03 - 2021.11 策劃「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2012.10.10-2012.11.08  「依仁遊藝」北藝大30周年校史展,臺北藝術大學行政大樓。
2011.10.07-2011.10.24 策劃 「無動不舞─王仁璐舞蹈創作與訪台紀錄」,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
2009.06.01-2009.09.15 策劃「藝地.藝景.藝鄉人」展,臺北藝術大學。
2008.08-2010.07 規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音樂語言世界學術網站」。
2007.08-2008.07 規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史網站暨資料庫建制。
2007.08-2008.07 規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天國出走.羅曼菲學術紀念網站」。
2008.05.15-2008.06.30  策劃「藝舟擺渡-北藝三遷校史展」,臺北藝術大學藝術推廣中心。
2007.04.27-2007.06.06 策劃 「一葦度江─台灣現代戲劇的領航者」特展,臺北關渡美術館。
2004.05.08-2004.05.30 策劃 「猴~你裝了什麼!?」容器概念展,花東豐田藝文空間 。
1999.05.22-1999.06.27 策劃「熠熠風華-屈胡利的玻璃王國」小型國際展演,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8.07-1999.07 承辦「新竹市國民戲院改建影像博物館規劃案」。

中文期刊論文

  • 2020。朝向全人美術館:臺灣美術館的文化平權觀察。藝術認證,95:45-53。
  • 2019。博物館人權教育活動規劃策略與實踐方案:加拿大人權博物館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3(1):5-23+25。
  • 2019。搭乘「陶博時光機」回憶過往: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失智症長者教育活動研究。陶博館館刊,1:40-49。(為本文通訊作者,與王譯慧合著)
  • 2018。博物館人權教育之師資培育:教師參與人權研習營之經驗與需求之研究。台灣人權學刊,4(4):55-83。
  • 2018。 回憶的香氣與旋律一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失智症教育活動之行動研究。博物館學季刊(THCI)32(2) : 79-101。
  • 2018。大學博物館的當代接軌:以曼徹斯特博物館的展示設計與社區經營策略為例。台灣博物季刊,37(2) : 66-71。(為本文通訊作者,與謝宇婷合著)
  • 2017 。文學主題音樂對於博物館參觀經驗之影響。博物館學季刊(THCI)31(3) : 5-30。(為本文通訊作者,與蔡振家、杜薇合著)
  • 2017 。在過去的時光中相遇一利物浦博物館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THCI)31(1) : 5-25。
  • 2016。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一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博物館學季刊(THCI)30(1) : 47-71。
  • 2015。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再現: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口述歷史展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THCI)29(2) : 85-105。 (為本文第二作者及通訊作者,與楊愉珍合著)
  • 2014。再現/去污名:精神疾病之展示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8(3): 67-86。
  • 2013Old is New!?故宮宣傳影片及青年觀眾解讀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7(4): 5-25。 (為本文第二作者及通訊作者,與劉曉樺合著)
  • 2012。博物館與身心障礙團體之文化參與權:英國與台灣的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6(2):89-109。(與張英彥合著)
  • 2011。博物館中的文學風景:臺灣文學博物館的發展脈絡與展示內涵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25(1):39-66。
  • 2011。眷村、博物館與性別:論龜山眷村故事館之性別展演,博物館與文化,2:53-88。(與江濡因合著)
  • 2010。身障者之再現與發聲:論「樂生博物故事館」之展示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0: 287-319。
  • 2010。博物館中的文學聲景:試析聲音元素在文學展示中的角色與功能,博物館學季刊,24(1): 93-113。(與蔡振家、李捷葳合著)
  • 2010。蒐藏詩學:人與物創作之生命印記,藝術認證,33:34-39。(與林文合著)
  • 2009。創傷、知識與回憶—探921地震教育園區的展示建構與詮釋,臺灣文獻,60(4): 1-32。
  • 2009。回憶法與英國博物館:促進年長者參與之應用,科技博物,13(2):5-26。(與城菁汝合著)
  • 2009。社區互動與文化參與新取徑:探萊斯特郡開放博物館的理念與實務,博物館學季刊,20(2):21-40。
  • 2008。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科技博物,12(2):47-70。(與馬若喬合著)
  • 2007。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05-43。
  • 2007。生命中不可再現之痛:論戰爭紀念博物館之展示與敘事策略,博物館學季刊,21 (1): 59-73。
  • 2006。從時空壓縮到夢想的角落:博物館時空結構初探,文資學報,2: 89-105。
  • 2004。社區博物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43-59。
  • 2004。博物館實習研究:英國與台灣經驗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3):73-96。 (與城菁汝合著)
  • 2004。收藏、自我與後現代:兒童與青少年收藏行為之研究,博物館學季刊,18(2):47-70。 (與林澤豐、林文合著)
  • 2003。博物館、多元文化、與社會參與平等─以英國的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 (1):139-148。
  • 2001。輕鬆閱讀─談歷史博物館展示設計,博物館學季刊,15(1):75-80。

英文期刊論文

  • 2019. Chia-Li Chen. “Introduc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within a Memorial Museum Framework: The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Taiwan's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34(6): 562-576.
  • 2017. Chia-Li Chen & Min-Hsiu Liao.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Visitors: Narr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Museum and Society, 15(1): 56-68.
  • 2015. Chen, Chia-Li & Tsai, Chen-Gia.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Music on Visitor Museum Experi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Laiho Memorial Museum, Taiwan”, Visitor Studies, 18(2): 183-195.
  • 2014 The Beautiful Minds: The Role of Museums in Interacting with Visitors with Mental Illness. Museum Worlds, 2: 136-147. (The first author)
  • 2014. The Beautiful Mind: The Role of Museums in Interacting with Visitors with Mental Illness. Meseum World, 3: 136-147.
  • 2012. Re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raumatic History: A Study of Visitor Comment Books at the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7(4): 375-392.
  • 2003. Interpreting History: Adults’ Learning in the Taipei 228 Memorial Museum. Museological Review, 9: 16-29.
  • 2002. The Museum in Transition: Community Involvement in North East Taiwan. Museological Review, 8: 37-50.

專書

  • 2015 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 2010. Museum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Learning and Recollection in Local Museums in Taiwan. Saarbrucken: VDM Publishing House.    
  • 2007。被展示的傷口:創傷與記憶的博物館筆記。 台北:典藏出版社。

專書篇章

  • 2020。漢生病患之再現與發聲:論「樂生博物故事館」之展示建構與詮釋,收錄於「隔離與回歸:戰後東亞的漢生病政策與醫療人權」。臺北︰巨流出版社。
  • 2018. Hsu Huang & Chen Chia-Li. “Displaying and Interpret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A Study of Visitor Comments on ‘When the South Wind Blows’.” in The Future of Museum and Gallery Design: Purpose, Process, Perception: pp.288-303. eds. by S. MacLeod, T. Austin, J. Hale and O. H. Hing-Kay. London: Routledge.
  • 2018. “Museums and National History in Conflict: Two Case Studies” in A Companion to Public History, ed. by David Dean. New York: Blackwell: pp.441-454.
  • 2014. “Remembering traumatic events: the 921 Earthquake Education Park, Taiwan. In Displaced Heritage. Chapter 7: pp.71-82. in Displaced Heritage: Responses to Disaster, Trauma and Loss. eds. Convery, I. Corsane, G. & Davis, Peter. Woodbridge: The Boydell Press.
  • 2010. Gaze, Disability and Human Rights in Taiwan: The Losheng Story Museum. in Re-resenting Disability, Chapter 17: pp.244-256. ed. Richard Sandell. London: Routledge.
  • 2007.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Identity: A Case Study in Taiwan. in Museum Revolutions: How Museums Change and are Changed, Chapter 17: pp. 173-188. eds. Simon J. Knell, Suzanne MacLeod & Sheila Watson. London: Routledge.
  • 2007。永恆的獻祭─文學與電影中的蒐藏情狂,收錄於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台北:典藏出版社。
  • 2007。蒐藏三部曲─蒐藏研究與方法初探,收錄於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 台北:典藏出版社。(與林文合著)

會議論文發表

  • 2020。抵抗、回憶與認同:再現納粹大屠殺女性受難者的聲音與經驗。第九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歷史:覆蓋、揭露與淨化昇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20年10月29日~10月30日。
  • 2019. Representing Colonial Governance and Its War Crime: A Study on the Museum Narrative Complex in Taiwan. ICMEMO & FIHRM joint session,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Sep.1~7. Kyot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Hall.
  • 2018。博物館人權教育與困難記憶傳承之實踐與挑戰:教師參與人權研習營之經驗與需求之研究。第八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記憶所繫之博物館:再現、傳承與遺忘」,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8年10月25日~10月26日。
  • 2017。回憶的香氣與旋律: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失智症參訪活動個案研究,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英國與臺灣的博物館實踐研討會,2017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國立台灣美術館。 (與游貞華共同發表)
  • 2017。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106年博物館文化平權向前行-國際研討會。2017年10月17日至18日,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
  • 2017. Touch, Listening and Recollection: A Study on the Museum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Older Adults Living with Dementia, Paper presented in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Inclusive Museum Conference, 15th ~17th , September, 2017. U.K.: Manchester University.
  • 2016。 觸摸記憶:英國博物館規劃高齡教育活動之研究。第七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人類世的博物館:藝術、科學、當代社會變遷博」,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6年10月26日~10月27日。
  • 2016. Displaying and Engaging Visitors in Difficult Issues: A Study on Visitors Comments on “When the South Wind Blows”,Paper presented in CECA,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4th ~7th , July, 2016. Milan: Milano Congress. (與Hsu Huang共同發表)
  • 2015.  博物館展示人權教育之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2015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What’s Next?」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5年11月13日~11月14日。
  • 2015. Displaying and Engaging Visitors in Difficult Issues: A Study on Visitors Comments on “When the South Wind Blow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Museum and Gallery Design”, 13th ~15th , November, 201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與Hsu Huang共同發表)
  • 2014。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再現: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口述歷史展示之研究第六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第二) 2014/10/30~2014/10/31
  • 2014。展示奴隸販及其文化遺產:國際奴隸博物館與倫敦博物館之展覽敘事研究第六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2014/10/30~2014/10/31
  • 2014。再現/去污名:精神疾病之展示研究。INTERCOM & FIHRM 2014 Taipei Conference。2014/5/1~2014/5/4
  • 2012。博物館與精神障礙者之互動。「博物館 2012:博物館與社會包容」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2011年11月20日~11月22日。(與林式穀、林俊宏、劉德祥共同發表)
  • 2012。背景音樂對博物館參觀經驗之影響:以賴和紀念館為例。第五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1年10月25日~10月26日。(與蔡振家、杜薇及葉蓉樺共同發表)
  • 2011。博物館與身心障礙團體之文化參與權:英國與台灣的個案研究。2011博物館研究學術研討會─「十字路上的博物館」會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1年11月24日~11月25日。(與張英彥共同發表)
  • 2011。博物館與性別:論龜山眷村故事館之性別展演。2011博物館研究學術研討會─「十字路上的博物館」會議,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11年11月24日~11月25日。(與江濡因共同發表)
  • 2011。Old is New!舊瓶裝新酒?從故宮形象廣告探青年觀眾之印象與認同。「認同建構─國家博物館與認同政治」 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17日。(與劉曉樺共同發表)
  • 2010。博物館中的文學風景:台灣文學博物館發展與展示內涵之研究 。「博物館的展示景觀」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18~19日。
  • 2010. Re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raumatic History: A Study on Visitors’ Comment Book of the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 ICOM General Conference, CECA Committee. China, Shanghai City. Nov. 7-12, 2010.
  • 2009。創傷、知識與回憶之間─探921地震教育園區的展示建構與詮釋。台灣自然災害史與災後重建學術研討會,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9年9月18日~9月19日。
  • 2009。英國社會參與平等政策與實踐─以V&A及開放博物館為例。台英博物館實務研習營,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2009年3月25日~3月27日。(Keynote Speaker)
  • 2008。從隔離到再現痲瘋: 樂生博物故事館蒐藏與展示建構。「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 7-8日。
  • 2006。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 「製作博物館」學術研討會,第二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 2006年9月14 ~9月15日。
  • 2006.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Identity: A Case Study in Taiwan. The Museum: A World Forum,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April 25-27, 2006. (Invited Speaker).
  • 2005。社會參與平等之博物館美術教育:以英國及台灣的經驗為例 。第五屆海峽兩岸美術教育交流會,上海師範大學主辦,2005年8月15日~8月18日。
  • 2004。追憶逝水年華- 民眾參觀博物館之時空經驗之研究。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2004年9月9日~9月10日。
  • 2004。Clog Collecting in the Bai-mi Community of Taiwan,  National Meeting of the Popular Culture / American Culture  & Southwest Texas/Popular Culture & American Culture Associations, April 7-10, 2004.

其它

翻譯

  • 2019 。人權文化下之博物館:社會參與博物館實踐之崛起、形式與倫理課題,博物館與文化,17:5-30。(Jennifer Carter著,施彥如、丁巧如譯,陳佳利審校)
  • 2017 。社會運動倡議與實踐的國際奴隸博物館:Richard Benjamin館長訪談。博物館與文化,13:127-134。
  • 2014 。編輯序:展示人權奮鬥的足跡。博物館學季刊,28(3):5-6。(與賴瑛瑛合譯)
  • ​2014 。博物館與人權架構。博物館學季刊,28(3): 7-27。(與城菁汝合譯)。
  • 2008。夏綠蒂遊莫內花園 。台北:典藏。
  • 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與抗拒,博物館學季刊,17 (3): 7-24。(與城菁汝合譯)

編輯

  • 2020。第一屆全人文化近用與社會共融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 2007。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 台北:典藏出版社。(與林文共同編輯)
  • 1999。「熠熠風華-屈胡利的玻璃王國」成果專輯。 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 1999。竹塹美展成果專輯。 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相關著作連結

http://blog.roodo.com/chiali021/archives/4457287.html
  • 游淑妃,2005。藝術學習者之收藏歷程與意義建構─以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為探究對象。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馬若喬,2005。鶯歌陶瓷博物館展示環境之教育性─從藝術教師的博物館經驗及其觀點探討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與李靜芳共同指導)
  • 簡玉閔,2006。松園空間圖像的變遷與想像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與潘小雪共同指導)
  • 杜薇, 2006。展示、導覽與人類生活想像─探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導覽解說與文化想像。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文, 2006。懷舊餐廳收藏者的收藏、展示與文化想像。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芊緰,2009。從展示衍生商品談博物館青年觀眾之回憶與學習。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江濡因,2009。龜山眷村故事館建構與展示性別意象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珍瑋,2009。國立臺灣博物館導覽志工學習經驗與脈絡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曉樺,2010。Old is New!?故宮宣傳影片及青年觀眾解讀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捷葳,2010。博物館展示中的音樂元素:兩個案例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古佩玉,2010。十三行博物館史前文化展示家庭觀眾互動與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佳育,2011。探國小教師運用十三行博物館圖畫書融入教學參觀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曉然,2011。青年觀眾參與展覽相關教育活動的學習經驗─以台北當代藝術館週末工作坊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齡予,2011。美術館多元智能學習之探究─以高中生參觀當代藝術展覽為探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楊愉珍,2012。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應用口述歷史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婉綺,2012。游移在社區營造與觀光之間:以劉興欽漫畫暨發明展覽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英彥,2012。中高齡觀眾的博物館學習活動經驗與需求探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余嘉盈,2013。博物館與視障團體合作關係之探討–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自然學友之家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顏芝芸,2013。兒童觀眾於高雄兒童美術館的遊戲互動與創作分享行為—以「圖案,真奇妙!」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楊孟倫,2013。大學生參觀成大博物館之經驗與認同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王湘雯,2013。神入歷史:博物館劇場中的歷史教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塗惠雯,2014。文學文物典藏與捐贈互動之研究— 以國立臺灣文學館琦君與姚一葦之文物捐贈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丁巧如,2014。超越國族主義之「慰安婦」議題之反思與再現─日本「女性的戰爭與和平資料館」個案研究
  • 張釋, 2015。遷轉、邊界與認同: 新加坡博物館中早期華人移民勞工之再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陳郁婷,2015。新加坡國家博物館服裝展中的女性意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鍾如, 2015。從非觀眾研究探博物館大學生觀眾: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為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楊雅如,2016。美術館中學習單的角色及功能:以台北當代藝術館家庭觀眾學習單設計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蘇宛君,2014。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心智障礙者教育活動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林洛慇,2017。新住民策展與導覽促進多元文化溝通之研究─以桃園市新住民學習中心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楊越涵,2017。博物館社群媒體經營之內容規劃原則探討─以經營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Facebook粉絲專業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蔡佩淇,2017。高齡志工導覽與操作互動展品:以「同安‧潮─新媒體藝術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葉庭君,2018。美術館藝術教育課程規襪與兒童學習經驗─台北當代藝術館好玩藝教室之「提姆老師的藝術小學堂」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吳蕙蓁,2018。常民飲食文化與生活記憶之建構與共鳴—以「好好吃:臺灣飲食文化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吳玟潔,2018。代間學習在博物館人權教育之應用­­──以「綠島人權之路:青年體驗營」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沈怡君,2018。鳳甲美術館館校合作與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北投藝群人」為個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 翁翊瑄,2019。從歷史教師的教育觀點探討國家人權博物館之展示與遺址的教育性。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蔡宜璇,2019。音樂應用於博物館人權教育活動之研究—以國家人權博物館第七屆青年人權體驗營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江岱軒,2019。戲說歷史:探究兒童觀眾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戲劇導覽之歷史學習經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又真,2019。聽損成人觀眾參與博物館活動之研究-以台中科博館「傾聽科學攝影聽損工作坊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謝宇婷,2019。當代藝術中的創傷再現與觀眾詮釋—台北當代藝術館《羅莎的傷口》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琮穎,2020。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實境遊戲對青年族群社交與學習經驗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譯慧,2021。美術館兒童教育志工培訓與經驗之研究: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何平,2021。博物館展示中的女性角色與女性觀眾認同之「對話」:以《安妮與阿嬤相遇,看見女孩的力量》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葉家妤,2022。刺青文化於美術館的再現與觀眾解讀之研究——以高美館《TATTOO刺青-身之印》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郭冠廷,2022。故宮跨專業團隊與榮民的文化行旅: 《故宮・藝想世界》計畫之設計理念與實踐經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高郁媗,2021。博物館行動主義的實踐-以國家人權博物館移動人權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謝佳均,2021。原住民觀眾對接觸史再現的觀點與詮釋——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王晴薇,2021。社群app聊天機器人做為行動導覽裝置對小型博物館的影響,以LINE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陳鈺方,2021。世界宗教博物館高齡者教育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周育弘,2021。兒童博物館學習經驗融入「博物館學校」,以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陳蘊如,2021。運用展覽摺頁進行人權教育推廣之研究——《回到判決的那一天:陳武鎮藝術創作展》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
  • 張致堯,2021。世代集體記憶、流行文化與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瞧潮香港60+」展覽觀眾參觀經驗與認同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指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