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嵩山 教授


最高學歷:英國牛津大學 社會文化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學術專長:博物館民族誌與人類學、博物館誌、博物館詮釋與溝通
聯絡方式

  • 學經簡歷

  • 課程

  • 研究計畫

  • 著作目錄

  • 論文指導

 




 

現任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兼任教授
 

學歷 

1997.08英國牛津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 / 博士研究
1981.091985.06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碩士
1977.091981.06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士

 

教學現職與經歷 

0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兼任教授
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專任客座教授
03.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 教授(已退休)
0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特聘教授(已退休)
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 兼任教授
06. 東海大學 / 美術研究所、歷史系 / 兼任教授
07.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 兼任副教授
08.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 / 兼任副教授
09. 國立臺灣大學 / 人類學系 / 兼任講師
10.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 / 兼任講師
歷史人類學、南島語族社會與文化、阿里山鄒族、物質文化與族群藝術、文化遺產與社會、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民族誌、亞太博物館誌與博物館學
國家科學委員會
01. 文化展演、博物館技術與全球地方性(3/3)100年10月1日--- 101年9月30日。國科會人文處/ 亞洲民生科技、社會與文化之比較研究學門。
計劃主持人(NSC 98-2420-H-119 -002 -MY3)
02. 文化展演、博物館技術與全球地方性(2/3)99年10月1日--- 100年9月30日。國科會人文處/ 亞洲民生科技、社會與文化之比較研究學門。
計劃主持人(NSC 98-2420-H-119 -002 -MY3)
03. 文化展演、博物館技術與全球地方性(1/3)98年10月1日--- 99年9月30日。國科會人文處/ 亞洲民生科技、社會與文化之比較研究學門。
計劃主持人(NSC 98-2420-H-119 -002 -MY3)
04. 魯凱族、達悟族、鄒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  95年01月 ~ 95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05. 科技、集體知識與文化實踐:以臺灣原住民社會為例的比較研究(3/3)
    93年8月1日--- 94年7月31日,國科會人文處/ 科技與社會學門。
計劃主持人(NSC-93-2420-H-178-001-)
06. 排灣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二) 94年01月 ~ 94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07. 排灣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一) 93年01月 ~ 93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08. 科技、集體知識與文化實踐:以臺灣原住民社會為例的比較研究(2/3)
    92年8月1日--- 93年7月31日。國科會人文處/ 科技與社會學門。
計劃主持人(NSC-92-2420-H-178-001-)
09. 阿美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 92年01月 ~ 92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10. 科技、集體知識與文化實踐:以臺灣原住民社會為例的比較研究(1/3)
    91年8月1日--- 92年7月31日。(整合型計劃)國科會人文處/ 科技與社會學門。總計劃主持人(NSC-91-2420-H-178-001-)
11. 布農族、賽夏族、卑南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  91年01月 ~ 91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12. 泰雅族民族誌標本數位化 90年01月 ~  90年12月。
國家典藏數位化(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數位化),計劃主持人。
13. 生物 / 文化多樣性數位博物館之研究(II):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數位博物館    90年5月--  91年4月,(整合型計劃)國科會。
總計劃主持人(NSC-90-2750-H-178-040-)
14. 生物 / 文化多樣性數位博物館之研究(I):雅美文化(人之島)數位博物館    89年2月---  90年1月;(整合型計劃)國科會。
子計劃主持人(NSC-89-2750-P-178-001-),總計劃共同主持人(NSC-89-2750-P-260-001-)。
 
文化部
01.文化部文資司「國家典藏制度研擬與評估」(109.05-111.10)。主持人。
02.文化部文資司「臺灣博物館事業調查」(104.02-104.12)。主持人。
03.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輔助建置民俗主題館計劃」(102.06-103.12)。主持人。
04.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推動博物館專業培訓及研究發展中心計畫(100年)。主持人。
05.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推動博物館專業培訓及研究發展中心計畫(99年)。主持人。
06.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推動博物館專業培訓及研究發展中心計畫(98年)。主持人。
07.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推動博物館專業培訓及研究發展中心計畫(97年)。主持人。
08. 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101年4月- 101年12月)。協同主持人(計畫主持人:林會承)。
09. 2010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99年11月- 100年10月)。協同主持人(計畫主持人:林會承)。
10. 2009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98年11月- 99年10月)。協同主持人(計畫主持人:林會承)。
11. 2005-2008無形化資產保存年鑑。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無形文化資產組(97年8月- 98年7月)。計畫主持人。
12. 臺灣原住民文化資產基礎文獻資料收集與分析。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98年8月- 99年7月)。共同主持人(計畫主持人:關華山)。
13. 臺灣博物館普查與網路平台建置計畫。文建會第一處(98年1月- 98年12月)。主持人。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01. 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中長程計劃規劃(104年2月- 104年7月)。共同主持人(計畫主持人:關華山)。
 
其他(文化資產研究)
29. 澎湖宗祠家廟文物調查計畫(二),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11年1月- 112年1月),主持人。
28.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 III,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古物科(110年1月- 111年12月),主持人。
27. 澎湖宗祠家廟文物調查計畫(一),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9年12月- 110年11月),主持人。
26. 文資局傳藝民俗組「原住民族宗教變遷研究」 109.05. -110.3. 主持人
25. 臺博館人類學們藏品分級計畫 I, II, III, IV(107年6月- 111年5月),主持人。
24.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 II,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古物科(107年10月- 109年5月),主持人。
23. 澎湖百年廟宇及教堂文物調查計畫(五)望安鄉、西嶼,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8年10月- 109年09月),主持人。
22. 澎湖百年廟宇及教堂文物調查計畫(四)白沙鄉、七美鄉,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7年09月- 108年08月),主持人。
21. 澎湖百年廟宇及教堂文物調查計畫(三)湖西鄉,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6年08月- 107年07月),主持人。
20. 客家文物蒐整,苗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106年06月- 106年12月),主持人。
19. 博物館典藏品所有權屬爭議案例分析暨處理制度之可行性評估計畫,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05年12月- 106年09月),主持人。
18. 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I,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古物遺址組古物科(105年07月- 106年11月),主持人。
17. 遺址博物館展示資源調查,臺中市文化局文資處(105年05月- 106年4月),主持人。
16. 澎湖百年廟宇及教堂文物調查計畫(二)馬公市 II,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5年07月- 106年06月),主持人。
15. 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台灣原住民標本調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04年11月- 105年10月),共同主持人。
14. 澎湖百年廟宇及教堂文物調查計畫(一)馬公市 I,澎湖縣文化局博物館科(104年10月- 105年06月),主持人。
13. 澎湖眷村文物保存維護計畫,澎湖縣文化局文資課(104年9月- 104年12月),主持人。
12. 臺中市傳統藝術保存維護評估,臺中市文化局文資處(104年5月- 104年11月),主持人。
11.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中長程計畫,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5年01月- 105年06月), 共同主持人。
10. 阿里山文化景觀調查研究,嘉義縣文化局(95年10月- 96年8月),主持人。
09. 三義木雕博物館館藏整理與研究,苗栗縣文化局(91年9月-92年8月),主持人。
08. 匠寮記憶:數位博物館,臺中縣立文化中心(91年10月-92年6月),主持人。
07.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文史館展示規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90年2月-  91年1月),主持人。
06. 傳統民居文物與集體記憶重建研究:921災後東勢匠寮巷與石岡社區之例,臺中縣立文化中心(89年4月-90年3月),主持人。
05. 臺中縣泰雅人藝文資源調查,臺中縣立文化中心(89年2月-89年12月),主持人。
04. 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群文物資料館社會文化資源調查(88年5月-89年2月),主持人。
03. 泰雅人的物質文化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87年7月-88年6月),主持人。
02. 阿里山鄉志,阿里山鄉公所(87年10月-90年2月),總編纂。
01. 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文化政策組)(87年1月-87年6月),專案研究員。
【專著】
01. 1988。《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臺北:稻鄉。
02. 1990。《阿里山鄒族的歷史與政治》。臺北:稻鄉。
03. 1991。《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臺北:稻鄉。
04. 1992。《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臺北:稻鄉。
05. 1995。《阿里山鄒族的社會與宗教生活》。臺北:稻鄉。
07. 1999a。《集體知識、信仰與工藝》。臺北:稻鄉。
08. 1999b。《物、社會生活、人:泰雅人的物質文化之研究》。與徐雨村、曹秋琴、郭美芳、楊翎、廖紫均合著。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09. 2000。《原住民的藝文資源:臺中縣泰雅人的例子》。與郭美芳、童燕瑩、莊世瑩、吳秋慧合著。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0. 2001a。《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1. 2001b。《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12. 2001c。《阿里山鄉志》。與汪明輝、羅偉、何傳坤、周文豪、嚴新富、陳計堯、浦忠成、浦忠勇等共同編纂。嘉義:阿里山鄉公所。
13. 2001d。《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與汪明輝、浦忠成合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
14. 2003a。《差異、多樣性與博物館》。臺北:稻鄉。
15. 2003b。《過去就是現在:當代阿里山鄒族文化形式的社會建構》。臺北:稻鄉。
16. 2003c。《聚落經濟、國家政策與歷史:一個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例子》。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7. 2003d。《木雕的社會起源與文化意義:苗栗木雕博物館館藏研究》。與陳翼漢、陳怡方、張正霖、詹妙達、曾秋霜等合著。苗栗:苗栗縣政府文化局。
18. 2004。《鄒族》。臺北:三民書局。
19. 2005。《想像與知識的道路:博物館、族群與文化資產的人類學書寫》。臺北:稻鄉。
20. 2006。《臺灣原住民與人類學》。國科會人文處「新視界叢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1. 2010。《臺灣原住民:人族的文化旅程》。臺北:遠足文化。
22. 2011a。《竹東鎮志:社會篇》。與呂玉瑕合撰。新竹:竹東鎮公所。
23. 2011b。《竹東鎮志:政事篇》。新竹:竹東鎮公所。
24. 2012a。《博物館蒐藏學:探索事物、秩序與意義的新思惟》。臺北:原點。
25. 2012b。《博物館與文化》。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遠流出版公司。
26. 2014。《藝術原境:臺灣原住民族創意人類學》。臺北:遠足文化。
27. 2015。《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臺北:遠足文化。
28. 2023。《創藝之道:臺灣南島語族之物、意象與新性的人類學研究》。 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 蔚藍文化。
 
【主編專書】
01. 2005。《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1號。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2. 2008。《大洋洲的物件與文化》(與楊翎合編 / 著)。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3. 2009。《製作博物館》(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2號。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4. 2010。《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3號。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05. 2011。《博物館展示的景觀》(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4號。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06. 2012。《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與廖仁義合編)。宜蘭:蘭陽博物館。
07. 2014a。《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5號。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08. 2014b。《無形文化資產護衛與博物館:日本經驗》(主編)(博文堂文庫07)。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09. 2016。《文化與自然遺產的復原與回春:博物館學的透視Restor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A Museological Perspective》(王嵩山、張婉真主編)。博物館研究專刊第06號。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10. 2017。《微物史觀與地方社會》(王嵩山、余瓊宜主編)。歷史與文物第03號。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展示專刊、圖錄、民族誌影片】                                      
01. 1990。《人類的故事》。與張明惠等合著。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2. 2001a。《路 TSUENU》(16mm, 100分鐘。與李道明共同導演)。入選:2002【香港電影節】,2002【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參展影片。
03. 2001b。《南島語族的家》導覽手冊(與何傳坤、郭佩宜、陳淑華等合著)。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臺北:經典雜誌。
04. 2002。《FILS DE L’OCEAN: ART ET ARTISANAT DAWU 海洋之子:臺灣雅美(達悟)族文物展專輯》(與夏曼.藍波安合著)。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巴黎:法國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
05. 2003a。《山海家園:南太平洋原住民文化特展導覽手冊》(與何傳坤合著)。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06. 2003b。《LES ABORIGÈNES TAÏWANAIS ET LEURS DIEUX 眾神的故事:臺灣原住民族的神靈意象與神話特展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巴黎:法國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
07. 2005。〈臺灣原住民族的宗教、社會與視覺藝術〉。載:林秋芳編,《神秘、炫麗、生命力:2005亞太地區原始藝術特展專輯》,頁:34-43。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08. 2006a。《大洋洲的人、文化與自然》(與楊翎、何傳坤合著)。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9. 2006b。〈真臉與假面:文化的人面觀,”Faces and Masks in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In: Sandra Kemp(ed.),《Future Face特展專刊》。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0. 2006c。〈我們住在不同的世界〉。《科學人》專刊第4號,頁:146-151。臺北:遠流。
11. 2009a。《喜劇Comedies》,王嵩山主編。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12. 2009b。《綠野仙蹤、關渡首部曲:漂流木裝置藝術 Driftwood : sculpture festival》,王嵩山、曲德益總編輯。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
13. 2014a。《重生:鄒族 mayasvi 特展專刊》(博文堂文庫05),王嵩山主編。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14. 2014b。《交融:南鯤鯓代天府進香期專刊》(博文堂文庫06),王嵩山主編。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逢甲大學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技術報告與數位博物館】                                            
01. 1997a。《鄒族文化中心規劃報告》。與關華山、黃旭等編著。臺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
02. 1997b。《民俗文物典藏作業手冊》。與江韶瑩、呂理政等編著。臺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03. 1998。《臺灣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文化政策組)》。與浦忠成合著。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04. 2000a。《臺灣中部地區平埔族群文物資料館社會文化資源調查報告書》。與何傳坤、洪麗完等合著。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05. 2000b。《人之島:蘭嶼與達悟文化數位博物館》(http://163.22.21.188/chd/lanyu/)(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 計畫:文化/生物多樣性數位博物館I)。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06. 2001。《傳統民居文物與集體記憶重建研究期末報告:九二一災後東勢匠寮巷與石岡社區的例子》。與何傳坤、馬彥彬、劉憶諄等合著。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07. 2002a。《跨世紀的視野: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文史館展示規劃報告書》。與浦忠成、何傳坤、郭美芳、涂淑薰等合著。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08. 2002b。《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數位博物館》(http://digimedia.nmns.edu.tw/chou)(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 計畫:文化 / 生物多樣性數位博物館II)。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09. 2003。《匠寮記憶數位博物館》(http://www.tchcc.gov.tw/JiangLiao2/insex.asp)。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0. 2004。《臺灣南島民族數位展示》(http://ap-vr.nmns.edu.tw/3DWeb/NMNS/VR/vr.swf)。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1. 2005。《漫遊在想像與知識的國度:展示雙年報(2003-2004),Roaming in the Kingdom of Imagination and Knowledge: Biennial Report of Exhibitions(2003-2004)》(主編)。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2. 2007。《阿里山文化景觀調查研究報告》。與林崇熙、洪昇平合著。嘉義:嘉義縣文化局。
13. 2009a。《2005-2008臺灣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年鑑》(主編)。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14. 2009b。〈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再現〉,載:丘如華、王維潔編,《日本區域性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機制之評估報告暨考查成果實錄》,頁:82-90。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館理處籌備處。
15. 2010。《2009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上),(下)》(協同主編)。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16. 2011a。《2010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上),(下)》(協同主編)。臺中: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17. 2011b。《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擬定前置研究報告篇》。協同主持(黃貞燕主持人)。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
18. 2011c。《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保存維護計畫暨執行參考手冊編寫篇》。協同主持(黃貞燕主持人)。臺中: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
19. 2012。《201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協同主編)。臺中:行政院文化部文化資產總管理局。
20. 2014a。《輔助建置民俗主題館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1. 2014b。《臺中市遺址博物館先期規畫報告書》。臺中:臺中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處。
22. 2014c。《無形文化資產法制化觀念與體系建構調查分析計畫案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3. 2014d。《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中長程計畫執行事項先期委託規劃報告書》。屏東:行政院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24. 2015a。《臺灣博物館事業調查計畫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源司。
25. 2015b。《澎湖縣文化機構及設施中長程營運委託規劃》。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6. 2015c。《臺中市登錄傳統藝術保存維護委託評估計畫》。臺中:臺中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處。
27. 2015d。《澎湖眷村文物維護計劃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8. 2016a。《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一)馬公市 I 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29. 2016b。《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 (一) 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30. 2017a。《臺中遺址博物館展示資源調查》。臺中:臺中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處。
31. 2017b。《博物館典藏品所有權屬爭議案例分析暨處理制度之可行性評估計畫報告書》。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32. 2017c。《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二)馬公市 II 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33. 2017d。《客家文物資料蒐整報告書(附:文物登錄表彙編,文物普查總清冊)》。苗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34. 2018a。《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三)湖西鄉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35. 2018b。《臺博人類學門藏品分級計畫 I 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36. 2019a。《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四)白沙鄉、七美鄉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37. 2019b。《臺博人類學門藏品分級計畫 II 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38. 2020a。《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 (二) 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39. 2020b。《澎湖縣百年歷史廟宇及教堂文物普查(五)望安鄉、西嶼鄉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40. 2020c。《臺博人類學門藏品分級計畫 III 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41. 2022a。《臺博人類學門藏品分級計畫 IV 報告書》。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42. 2022b。《臺灣世界記憶國家名錄推動計畫 (三) 報告書》。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43. 2022c。《澎湖縣宗祠及家廟宇文物普查及建檔(一)馬公市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44. 2023a。《澎湖縣宗祠及家廟宇文物普查及建檔(二)湖西鄉報告書》。澎湖縣政府文化局。
45. 2023b。〈臺博館人類學門藏品分級計畫概述〉。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期刊與專書論文】
  • 2007a。 “House Forms, Settlements and Society of the Tsou of Central Taiwan.” 《文資學報》(3):  123-163。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
  • 2007b。〈導論:展示文化〉。《民俗曲藝》(TSSCI),156:1-8。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2007c。〈揭露的與隱藏的:臺灣博物館展示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博物館學季刊》(THCI),21(3):5-37。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08a。〈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體系〉。載:賴澤涵主編,《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頁:1-31。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
  • 2008b。〈臺灣原住民族的社會、經濟與文化變遷〉。載:賴澤涵主編,《臺灣經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頁:33-61。臺北:威仕曼文化事業。
  • 2008c。〈導論:身體、藝術與社會〉。《民俗曲藝》(TSSCI),160:1-8。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2009a。〈族群與想像的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與客家的比較研究〉。載:王嵩山主編《製作博物館》,頁:97-113。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09b。〈導論:民俗實踐、物與時間觀〉。《民俗曲藝》(TSSCI),166:1-7。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2009c。〈行動博物館學:後災害的博物館實踐〉,博聞eMnews,第1期,2009101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18/columns/315
  • 2010a。〈阿里山鄒族文化景觀與文化保存〉。《嘉義研究》,1:151-192。嘉義:國立嘉義大學/臺灣文化研究中心。
  • 2010b。〈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導論〉。載:王嵩山主編《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頁:5-14。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0c。〈博物館蒐藏的觀點〉。載:王嵩山主編《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頁:143-166。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0d。〈台灣における博物館事業と博物館學の啟蒙〉,ミュージアムマネジメント学会研究紀要Bulletin of Japan Museum Management Academy, 14:1-5。東京:ミュージアムマネジメント学会。
  • 2010e。〈文建會遭監察院糾正〉。林會承主編,《2009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年鑑》,頁:8。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2010f。〈博物館是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居所〉,博聞eMnews,第3期,2010041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0/columns/665
  • 2010g。〈住居形式的再現〉,博聞eMnews,第5期,2010101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3/columns/859
  • 2011a。〈博物館、蒐藏與文化〉。載:黃貞燕主編《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頁:31-66。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2011b。〈博物館工作與民族學田野工作方法〉。載:黃貞燕主編《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頁:107-132。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2011c。〈博物館展示的景觀:導論〉。載:王嵩山主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頁:9-27。臺北:   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1d。〈藝術、美術館治理與社會性〉,博聞eMnews,第7期,2011041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7/columns/1030
  • 2012。〈新博物館與公共博物館學〉,博聞eMnews,第10期,20120120。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40/columns/1218
  • 林振豐、蕭宗煌、王嵩山、陳國章 ,2012。博物館論壇座談會--故宮南院在嘉義。嘉義研究,頁17-28。
  • 2012。導論:物、地方知識與空間觀。民俗曲藝,頁1-14。
  • 王嵩山、佐野賢治、金永才、鄒興華、呂理政、李金賢、陳筱恬、謝藝婷、謝佩瑤、呂怡屏、黃凱蘭, 2012 。博物館與文化遺產:探索反身性東亞博物館學。文資學報,頁111-151。
  • 2013。原住民族文化研究觀點的反思--鄒族社會文化變遷與鄒族研究之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頁45-68。
  • 2018。亞太儀式、節慶與社會文化實踐:導論。民俗曲藝,頁1-23。
  • 2021。製作文化:導論。民俗曲藝,211期,頁1-8。
 
【研討會】
  • 2007〈阿里山鄒族近代史與現代性:Uong-e-Yatauyongana社會實踐的民族誌研究〉,《第二屆嘉義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47-164。2006年11月10日-95年11月11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 2008a〈社會文化與美感經驗: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南島當代藝術研討會研討會」。2008年03月27日-28日。高雄:市立美術館。
  • 2008b〈原住民文化與鄉鎮志之纂修:以《阿里山鄉志》為例〉,《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69-384。2008年05月31日-06月01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 2008c〈博物館、原住民文物與其藝術市場之興起〉,「當前藝術發展之觀察與省思:美學、經濟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17日-18日。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 2008d〈博物館蒐藏的觀點〉,第三屆博物館研究雙年研討會 /「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06日- 07日。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辦。
  • 2009a〈數位典藏、網路社群與文化〉。「原住民文物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2009年6月25日~ 26日。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系。
  • 2009b〈博物館、文化展演與文化傳統的保存:臺灣原住民族之例〉,「文化傳統與民間社會學術研討會」,2009,09,05。北京:中國民俗學會、學苑出版社、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
  • 2009c〈阿里山鄒族文化景觀與文化保存〉。《第四屆嘉義研究研討會》。2009年10月30日-31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 2009d 張維安、王嵩山、張容嘉〈族群博物館:臺灣客家文明博物館的定位〉,2009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全球效應與地方反應:社會學新興議題與挑戰」,2009.11.28~29,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 2009e〈不逝的傳統、非新的藝術:臺灣原住民的當代藝術〉,Keynote Speech。「蔡蔭棠先生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 2009f〈實踐社群與實務網絡: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兩種系統與三種專業〉。「保護‧傳承‧弘揚: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98年11月28日(六),08:30-17:30,臺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 2010a〈無形文化資產概念下的原住民工藝創意〉,Keynote Speech。「第三屆花蓮學研討會:文創、石雕、洄瀾事」。99年11月12日(五),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展演中心。花蓮:花蓮縣社區營造中心、牛稠頭文化工作室。
  • 2010b〈文化展演、博物館技術與全球地方性〉,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研討會 /「博物館展示的景觀」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18日~ 19日。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辦。
  • 2011a。〈阿里山自然與景觀的社會文化建構 Social-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and Landscapes of Ali-mountain Ranges〉,Keynote Speech。「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2011年 10月12日-14日。嘉義:嘉義大學。
  • 2011b。〈新自由主義與地方博物館的未來〉,Keynote Speech。第11屆「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22日~ 23日。澎湖:澎湖生活博物館。
  • 2011c〈文化多樣性與詮釋博物館誌:臺灣南島語族的觀點〉,「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探索反思性的東亞博物館學」臺灣、北京、香港、漢城、東京(論壇),2011年11月4日。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 2011d〈展演臺灣:民族誌、博物館展示技術與文化再現〉,「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18日~ 19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研討會論文】                                                      
001. 2000a。〈社會文化體系與藝術行政教育:英國的例子〉。新世紀藝術行政教育研討會,2000年12月。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002. 2000b。〈文化、社群與成人學習:兩個臺灣原住民社會的比較研究〉。21世紀成人教育學術研討會。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003. 2001a. House Form, Settlement and Society of the Tsou.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stronesian Cultures: Issues Relating to Taiwan. December 8-12, 2001.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Preparatory Office, Academia Sinica.
004. 2001b。〈文化形式再現之研究:以博物館的廟、會所與船舶的「原貌重建」為例〉。《2001臺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頁:37-44。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005. 2001c。〈傳統宗教、西方教會與當代鄒社會〉。原住民的宗教與政治研討會。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中華基督教新時代青年會(CCYA)。
006. 2004。〈文化形式的價值、意義與詮釋〉。「文物、歷史與詮釋:打里摺觀點中的文物館」研討會,93年11月20。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 臺灣原住民族學促進會。
007. 2005a。〈大洋視界:南島語族的觀點〉。「人文海洋:海洋『人文藝術與社會』」研討會。高雄: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008. 2005b。〈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保存與維護的演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例子〉,《九十四年度博物館典藏品保存維護規劃與實務研討會專輯》,頁:79-100。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文化資產研究中心。
009. 2006a。〈族群與想像的博物館:臺灣原住民族與客家的比較研究〉,「製作博物館」學術研討會,2006年09月14日-15日。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合辦。
010. 2006b。〈文化的物件:大洋洲展示廳的博物館誌〉,博物館展策劃之覽理論與實務研習會,2006年11月8日-95年11月8日。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
011. 2007。〈阿里山鄒族近代史與現代性:Uong-e-Yatauyongana社會實踐的民族誌研究〉,《第二屆嘉義研究研討會論文集》,頁:147-164。2006年11月10日-95年11月11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012. 2008a。〈社會文化與美感經驗: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南島當代藝術研討會研討會」。2008年03月27日-28日。高雄:市立美術館。
013. 2008b。〈原住民文化與鄉鎮志之纂修:以《阿里山鄉志》為例〉,《方志學理論與戰後方志纂修實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369-384。2008年05月31日-06月01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014. 2008c。〈博物館、原住民文物與其藝術市場之興起〉,「當前藝術發展之觀察與省思:美學、經濟與博物館學術研討會」。2008年10月17日-18日。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015. 2008d。〈博物館蒐藏的觀點〉,第三屆博物館研究雙年研討會 /「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學術研討會,2008年11月06日- 07日。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辦。
016. 2009a。〈數位典藏、網路社群與文化〉。「原住民文物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2009年6月25日~ 26日。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處、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系。
017. 2009b。〈博物館、文化展演與文化傳統的保存:臺灣原住民族之例〉,「文化傳統與民間社會學術研討會」,2009,09,05。北京:中國民俗學會、學苑出版社、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
018. 2009c。〈阿里山鄒族文化景觀與文化保存〉。《第四屆嘉義研究研討會》。2009年10月30日-31日。嘉義:國立嘉義大學。
019. 2009d。〈族群博物館:臺灣客家文明博物館的定位〉,張維安、王嵩山、張容嘉,2009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全球效應與地方反應:社會學新興議題與挑戰」,2009.11.28~29,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020. 2009e。〈不逝的傳統、非新的藝術:臺灣原住民的當代藝術〉,Keynote Speech。「蔡蔭棠先生百年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021. 2009f。〈實踐社群與實務網絡: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的兩種系統與三種專業〉。「保護‧傳承‧弘揚: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論壇」,「守望精神家園~第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98年11月28日(六),08:30-17:30,臺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022. 2010a。〈無形文化資產概念下的原住民工藝創意〉,專題演講 Keynote Speech。「第三屆花蓮學研討會:文創、石雕、洄瀾事」。99年11月12日(五),花蓮創意文化園區展演中心。花蓮:花蓮縣社區營造中心、牛稠頭文化工作室。
023. 2010b。〈文化展演、博物館技術與全球地方性〉,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研討會 /「博物館展示的景觀」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18日~ 19日。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主辦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合辦。
024. 2011a。〈阿里山自然與景觀的社會文化建構 Social-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ature and Landscapes of Ali-mountain Ranges〉,專題演講 Keynote Speech。「阿里山林業一百年紀念國際研討會」,2011年 10月12日-14日。嘉義:嘉義大學。
025. 2011b。〈邁向公共博物館學:地方博物館的未來〉,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第11屆「澎湖研究學術研討會」,2011年10月22日~ 23日。澎湖:澎湖生活博物館。
026. 2011c。〈文化多樣性與詮釋博物館誌:臺灣南島語族的觀點〉,「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探索反思性的東亞博物館學」臺灣、北京、香港、漢城、東京(論壇),2011年11月4日。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027. 2011d。〈展演臺灣:民族誌、博物館展示技術與文化再現〉,「重讀臺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18日~ 19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028. 2012a〈博物館、社會文化觀與人類學 Museums, Notions of Society and Culture, and Anthropology〉,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遺產、旅遊與博物館:人類學的展望國際研討會」,2012年06月01日~ 04日。廈門:廈門大學人類學系與民族學系。
029. 2012b。〈論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技術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echniques of Museum〉,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看得見的文化傳承:保存無形文化資產研討會 The Visible Cultural Inheritance: Preser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2012年10月12日。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
030. 2013。〈原住民文化研究觀點的反思:鄒族社會文化變遷與鄒族研究〉,向mameoi部落耆老致敬:傳統知識的實踐與生產者暨鄒族pasu'e tiaki'ana鄭政宗長老逝世週年紀念研討會,2013年08月17日。嘉義大學蘭潭校區理工學院國際會議廳。
031. 2014。〈博物館物件、區辨與聯結〉,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博物館物件、區辨與聯結」:第二屆歷史與文物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4日。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 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
032. 2016a. ‘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ct and the Museum Act of Taiwan.’The 8th World Archaeological Conference. 2016.08.26-0902. Kyoto京都: Doshisha University同志社大學.
033. 2016b。〈Wilhelm Joest的臺灣之旅(1880)及其所蒐集之臺灣文物〉。姚紹基、王嵩山、余瓊宜合著。第三屆歷史與文物研討會:微物史觀與地方社會。臺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034.2017a。〈文獻遺產的詩意與政治:探索集體記憶、時間觀與歷史性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Heritage: Exploring Collective Memory, Notions of Time, and Historicity〉(王嵩山、陳翼漢)。「文獻、文物的詮釋與歷史記憶國際研討會,2017年10月13日-14日。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035. 2017b。〈臺灣與島嶼東南亞的家屋社會 On House Societies of Taiwan and Island South-east Asia〉。移動・跨界・交混:17至20世紀台灣與南洋國際研討會,2017年10月20日-21日。臺中:逢甲大學中文系。
036. 2017c。〈無形文化遺產的基本形式與文化治理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Cultural Governance〉,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2017年臺灣王爺信仰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21日-22日。臺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保存研究中心。
037. 2017d。〈再思客家博物館體系 Rethinking Hakka Museum System of Taiwan〉。專題演講。博物館與客家國際研討會,2017年12月16日-17日。苗栗:日本大阪民族學博物館 / 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學院。
038. 2018a。〈亞太儀式、節慶與社會文化實踐的人類學觀察〉。專題演講。國際論壇「作為區域研究的民俗學及其國際化:台灣與京都的實踐」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地域学としての民俗学と国際化:台湾と京都の実践」。2018年9月1日。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京都民俗學會。
039. 2018b。〈登錄世界記憶名錄的趨勢與產業類世界記憶的特徵〉。專題演講。台日煤礦記憶遺產國際論壇。2018年10月6日。臺中: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 文化部文資局。
040. 2018c。〈無形文化資產的基本形式、博物館技術與文化治理〉。專題演講。2018文化資產與物質文化研究:回應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四屆歷史與文物)。2018年11月03日。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
041. 2018d。〈製作文化 Making Culture〉。專題演講。跨越與連結:文化多樣性的博物館新視野,2018南島文化國際研討會。2018年11月10日。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042. 2019。〈博物馆人类学的根基 The Foundation of Museum Anthropology〉。專題演講。第二屆博物館人類學研討會“实践、经验与对话”。2019年11月09日- 10日。北京:中國民族博物館。
043. 2020a。〈物、空間與歷史記憶:地方學與地方知識的再思考〉。專題演講。2020桃園學研討會。2020年10月16日- 17日。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044. 2020b。〈歷史、地方知識與創造性的想像:澎湖宗教文物與博物館技術之實踐〉。專題演講。第二十屆澎湖研究研討會。2020年10月25日- 26日。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045. 2020c。〈製作一座澎湖美術館:對話、建構與想像〉。第二十屆澎湖研究研討會。2020年10月25日- 26日。澎湖:澎湖縣文化局。
  • 郭舒梅,1999。流動的權力:以朗島村為例探討達悟族權力機制的形成與延續。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與陳祥水、蔣斌共同指導)
  • 郭瑞坤,1999。當代台灣的博物館「超級特展」熱:一個「論述」層面的初步分析。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張譽騰共同指導)
  • 劉憶諄,1999。自然史博物館蒐藏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張譽騰共同指導)
  • 吳延晃,2001。台灣九二一地震災後物件博物館化的省思:四個案例的考察。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張譽騰共同指導)
  • 吳學昆,2001。數位博物館之展示與教育─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計劃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麗如,2001。日治時期理蕃政策與阿里山鄒族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張炎憲共同指導)
  • 姜宗模,2002。中小學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設計教學活動中之學習─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得獎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宇雲,2002。震災、集體記憶與重建:以東勢匠寮巷為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張炎憲共同指導)
  • 巴清雄,2003。霧台魯凱族植物頭飾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黃世輝共同指導)
  • 林淑偵,2003。萬金天主堂與平埔宗教變遷。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莊雅仲共同指導)
  • 陳嘉頻,2003。自然史博物館的特展建構:以Bourdieu文化再製理論為基礎的探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素雲,2003。國立台灣美術館教育活動的蛻變與發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黃世輝共同指導)
  • 詹妙達,2003。博物館藏品利用之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黃世輝共同指導)
  • 廖靜如,2003。日本殖民主義下之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與徐純共同指導)
  • 江桂珍,2004。「觀光」與「族群意識」的對話─以烏來泰雅族的觀光紀念品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與江韶瑩共同指導)
  • 劉郁嘉,2005。宗教儀式的文物詮釋與陳列規劃─以大甲鎮瀾宮文物陳列館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謝中憲,2005。台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李明仁共同指導)
  • 吳蘭蓀,2006。以護理概念詮釋阿里山鄒族醫療體系及老人照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與葉明理、蔡篤堅共同指導)
  • 許菁珊,2006。撫養芋頭─以蘭嶼野銀部落婦女之芋頭生產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陳逸君共同指導)
  • 曾秋霜,2006。導覽解說員在物質文化展示中的學習─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國科學廳」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昇平,2007。文化資產保存的社會文化意義討論─以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男子會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與林崇熙共同指導)
  • 張琇雅,2007。朱銘雕塑中身體與空間的關係:以朱銘美術館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冠瑩,2008。博物館中的身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慧敏,2008。博物館展示與文化觀:以臺博館及史前館臺灣原住民族展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芳誠,2008。穿梭現代與過去以都蘭部落為例談阿美族年齡組織Pakalungay的文化重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芸菁,2008。蒐藏、文化與歷史:澎湖縣西嶼鄉二崁傳統博物館的一塊金門花崗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美儀,2009。物、家族與時間觀:以臺中縣土牛客家文化館展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怡如,2009。公共藝術之公共性探討─<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條文研究。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兆宏,2009。不朽觀的展示:以古寧頭戰史館、八二三戰史館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善惠,2009。博物館、展演與文化-以南島樂舞秀中之排灣新園部落展演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雅雯,2009。博物館建築、空間與文化:以臺灣的七座客家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呂怡屏,2010。異文化展示觀點的變遷―以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非洲展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穎楨,2010。臺灣的博物館展示中的健康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英豪,2010。文化展演中的集體記憶:頭城老街民間信仰的再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程怡嘉,2010。臺灣「獨立策展人」在藝術場域中之文化生產者角色─以2000年至2006年臺北雙年展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奕良,2011。博物館展示中的地方知識:三義木雕的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尤芷鏞,2012。博物館、儀式與物件:以賽夏族矮靈祭肩旗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惠玲,2012。家族傳承,國家遺產:以Waddesdon Manor對於過去的再現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麗郁,2012。博物館展示的歷史製作-以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歷史展廳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潘薏卉,2013。圖像生命史:臺博館藏潘敦畫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威廷,2014。博物館展示中的族群意識觀—以新加坡土生文化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湘文,2014。流動的禮物:國立故宮博物院蒐藏史的研究(1950-2012)。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謝藝婷,2014。物的社會生活與蒐藏:《格爾尼卡》的流動生命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郁琪,2014。女性的展示與被展示:以1876、1893、1915年美國世界博覽會婦女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筱筑,2014。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中國廳之中國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詹麗滿,2014。博物館、儀式與世代傳承:以日本長浜市曳山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謝佩瑤,2014。博物館、歷史觀與文化:以香港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咨閔,2015。身體觀的展演:舊金山卡斯楚GLBT歷史博物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玫希,2015。超越文學的觀看:日本源氏物語博物館中文化記憶的展示與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瑜婷,2015。台灣博物館公共性的邊界與突破—以賽德克.巴萊系列展示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金賢,2015。進出博物館之間:木乃伊柯象的再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杜麗琴,2016。祖靈、敵人與藝術品:Toi moko的回歸與連結的重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黎芮伶,2016。泰雅服飾文化的保存與當代詮釋:以野桐工坊的實踐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柏蓉,2016。市民參加的再生產實踐:以大阪市立自然史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皓貞,2016。「路徑」的當代想像:法屬新喀里多尼亞創造性文化傳承的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簡竹聆,2016。可經驗的歷史:博物館歷史教育裡的戲劇與物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宇凱,2016。Rumah的建構與再現:以砂拉越文化村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溫明儀,2016。古川祭、博物館技術與文化展演。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焯盈,2019。再現新界物件與社會:屏山文物徑的例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趙苙宇,2019。蘭納文化在國家與地方館舍的詮釋比較:以清邁國家博物館和清邁古城博物館區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凱蘭,2019。新自由主義時代地方博物館的空間性:以蘭陽博物館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韻茿,2019。展示、社會性與文化實踐:以加拿大西北海岸屋密斯塔文化中心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