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寧 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


最高學歷: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學術專長:臺灣原住民文化、殖民歷史與博物館蒐藏

  • 學經簡歷

  • 課程

  • 研究計畫

  • 著作目錄

  • 論文指導

 


現職
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博物館蒐藏專題

  • 2011-2012,「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八) 」,計劃主持人。
  • 2011-2012,「臺灣木乃伊柯象的社會文化意義研究」,計劃主持人。
  • 2010-2011,「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排灣族(二) 」,計劃主持人。
  • 2009-2010,「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排灣族」,計劃主持人。
  • 2008-2009,「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阿美族」,計劃主持人。
  • 2007-2008,「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四) 」,計劃主持人。
  • 2006-2007,「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三) 」,計劃主持人。
專書
  • 2011,〈理解「民族誌物件」〉,《民俗/民族文化的蒐藏與博物館》(黃貞燕主編),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2011,《蟲學與蟲藝:昆蟲文物特展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歐陽盛芝、楊平世等合著)
  • 2009,《修護揭密:臺博館暨南藝大修護研究成果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與歐陽盛芝合編)
  • 2009,《百年物語:台灣博物館世紀典藏專輯》,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
  • 2009,〈數位典藏與委外製作〉,《數位典藏叢書7: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委外製作》(高芷彤等編著),頁5-6,臺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 2008,《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導覽手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
  • 2007,〈國立臺灣博物館藏16、17世紀臺灣對外關係資料介紹〉,《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國立臺灣博物館主編),頁36-69,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南天書局。
  • 2007,《鸛雀樓上窮千里:李亦園散文與演講選集》,臺北:立緒。(主編)
  • 譯作
  • 2007,《文化人類學:當代的觀點》(Cultural anthropology :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臺北:立緒。(與吳百祿合譯)
期刊論文
  • 2022,一幅畫的博物館生命史:臺博館藏《鹽月桃甫(1923)『邦查』國人引見圖》的發現、入藏與展示。藝術認證,98期,頁42-53+187。
  • 2022,她的跨界人生--紀念胡台麗老師。文訊,440期,頁100-104。
  • 2017,策展思維--構思臺博館「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臺灣博物,頁6-19。
  • 2016,以圖像重現歷史的先驅:「臺灣先史時代生活圖譜」與「臺灣原住民族工藝圖譜」。臺灣博物,頁32-41。
  • 2015,舊傳統與新契機--臺博館原住民收藏與文物返鄉合作策展。原住民族文獻,24期,頁33-38。
  • 2015,百年追思:從素木得一遙想川上館長開創的博物館年代。臺灣博物,頁6-19。
  • 2012,數位化與數位知識的生產:「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的回顧與反省。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頁112-120。
  • 2011,〈再訪.「接觸地帶」--記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臺灣博物》,第30卷第2期,頁4-13。
  • 2011,再訪.「接觸地帶」--記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臺灣博物,頁4-13。
  • 2009,〈眼前無路想回頭:再看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北部平埔族的木雕〉,《臺灣博物》,第28卷第3期,頁22-39。
  • 2009,〈轉型博物館—陳奇祿先生與省博早期民族學收藏與展示的形成(1945~1962)〉,《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第62卷第1期,頁45-72。
  • 2008,〈臺灣花蓮出土卑南文化時代閃玉硬度及拉曼光譜之研究〉,《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5期,頁80-87。(與方建能、余炳盛、陳有貝、譚立平合著)
  • 2008,〈一個關於臺灣博物館典藏、物性與時間的個人回顧〉,《臺灣博物季刊》,第98期,頁140-145。
  • 2008,〈百年物語—國立臺灣博物館一世紀典藏的故事〉,《藝術家》,第396期,頁176-183。
  • 2007,〈我的人類學家父親—李亦園院士的田野工作與論著〉,《文訊》,第266期,頁41-46。
  • 2007,〈九個在地發聲的故事〉,《2007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特刊》,臺北: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
  • 2007,〈從「困擾的過去」到「競爭的場域」—再思考博物館的典藏與典藏政策〉,《博物館簡訊,第39期,頁3-9。
研討會
  • 2011,〈知識與物證: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人類學蒐藏與日治時期人類學調查研究傳統〉,《「學術探險—臺灣百年博物館誌」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國立臺灣博物館。
  • 2011,〈博物館藏品盤點的作業程序:臺博館藏品盤點的實例〉,《博物館程序標準國際研討會》,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 2011,〈國分直一與戰後民族學標本的研究〉,《全方位的民族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
  • 2010,〈展示臺灣史:從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到臺灣省立博物館〉,《「博物館的展示景觀」學術研討會,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2009 〈再訪Contact Zone:記奇美原住民文物館與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奇美文物回奇美」特展〉,《「人類學藏品、大學博物館與社區」工作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
  • 2009,〈數位化、原住民與博物館收藏—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數位典藏的歷程與反思〉,《第2屆臺灣原住民文化數位典藏研討會》,屏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主辦。
  • 2009,〈國立臺灣博物館藏品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置與藏品維護管理子系統的使用案例〉,《文物修護紀錄系統資料庫—文物知識管理研討會》,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2008,〈以博物館為鑑:人類學知識的博物館考察〉,《「文物移動與博物館合作」工作坊》,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辦。
  • 2008,〈博物館蒐藏與政治象徵—國立臺灣博物館蒐藏的政治學〉,《「博物館蒐藏的文化與科學」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2007,〈民族學物件與展示:陳奇祿先生與「省博」早期原住民收藏與展示的形成(1945~1962)〉,《「物藝文化與區域研究-古典人類學的今日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臺大人類學系、國立臺灣博物館合辦。
  • 張佳琳,2021。臺灣御宅族的蒐藏文化——以模型/玩具蒐藏者社群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