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真 教授


最高學歷: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
學術專長:博物館學、當代展覽敘事理論、收藏研究、十九世紀中法藝術交流史

  • 學經簡歷

  • 課程

  • 研究計畫

  • 著作目錄

  • 論文指導


 
 

現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已退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博物館學季刊」編輯委員
 

學歷

2000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 
1995  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預備班文憑 
1989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美術史科研究生
1987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經歷


2012-201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
2009-2012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專任副教授
2009-2009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副教授
2001-2009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博物館展示專題
新博物館學思潮
當代策展與社會議題
博物館史
名稱 期程 補助單位
十九世紀後期法國對中國藝術的接受與認知─以鄂珍妮皇后中國博物館為例 92/8/1-93/7/31 國科會
(NSC92-2411-H-134-004)
日本主義之外─法國十九世紀後期的中國藝術收藏研究 93/8/1-94/7/31 國科會
(NSC93-2411-H-134-002)
奇珍寶玩或藝術品?─法國十九世紀晚期的中國陶瓷鑑賞觀 94/8/1-95/7/31 國科會
(NSC94-2411-H-134-002)
中國文物在法國1860-1894:收藏、評價與書寫 98/8/1-99/7/31 國科會
(NSC 98-2410-H-144 -015)
博物館展覽的敘事理論建構研究(I) 99/8/1-100/7/31 國科會
(NSC 99-2410-H-144 -015)
博物館展覽的敘事理論建構研究(II) 100/8/1-101/7/31 國科會
(NSC 100-2410-H-144 -012)
歷史敘事的真實與虛構-以博物館展覽為文本 101/8/1-102/7/31 國科會
(NSC 101-2410-H-144 -002)
後現代展覽敘事研究-以爭議性主題展覽為個案 102/8/1-103/7/31 科技部
(MOST 102-2410-H-144-008)
博物館、當前研究與觀眾連結-透過博物館展覽與活動的當代科學研究之呈現 103/8/1-104/7/31 科技部
(MOST103-2410-H-119-008)
策展非物質與其觀眾連結:展示場所記憶的台法比較研究 104/8/1-105/7/31 科技部
(MOST 104-2410-H-119-005)
從推廣到創造:科學博物館內的藝術介入(兩年期計畫) 106/8/1-108/7/31 科技部
(MOST 106-2410-H-119 -003 -MY)
從環境人文研究視野再探生態博物館概念-以北投溪為場域 108/8/1-109/7/31 科技部
氣候變遷與多元物種敘事與展示:科學展覽與當代藝術展覽的比較研究02 109/7/1-110/7/31 科技部
 
 



 
研究成果目錄:
 
(A) 期刊論文
外文部分
  • Chang Wan-Chen (2012),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usealization: the museum’s reception by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useum & Society, 10(1): 15-27.
  • Chang Wan-Chen (2008), “Yuanmingyuan Items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Palace of Fontainbleau – Recep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rtifacts in Franc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rts of Asia, 38(3): 101-117 (NSC92-2411-H-134-004) (AHCI期刊)
  • Chang Wan-Chen (2001), « Le jardin chinois et le musée », Alliage, n° 45-46, pp. 134-147.
  • Chang Wan-Chen (1999), « Esquisse d'une histoire du concept chinois de patrimoine », Publics et Musées, n° 15, pp. 81-118.
中文部分
  • 張婉真(2020),從環境人文研究視野再探生態博物館概念—以北投溪為場域,《博物館學季刊》,35(1):33-51。
  • 張婉真(2020),〈藝術介入科學展覽的知識再製與訊息溝通—「島嶼浮塵PM 2.5視界」特展的個案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4(1):9-43。
  • 張婉真(2019),〈詩意的科學-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隕石-天地之間」特展的藝術介入〉,《博物館學季刊》,33(1):55-75。
  • 張婉真(2018),〈狩獵下的人與動物新關係— 評法國巴黎狩獵與自然博物館 「雙重精采,侯爵先生」展〉,《博物館學季刊》,32(3):81-91。
  • 張婉真(2016),〈策展非物質-兩個機構史展覽的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0(4):55-71(MOST104-2410-H-119-005)。
  • 張婉真(2012),〈真實與虛構:科學展覽的敘事邊界〉,《博物館學季刊》,26(3): 61-75。(NSC 99-2410-H-144-015) (THCI)
  • 張婉真(2011),〈展覽如何說故事?「文學拿破崙-巴爾札克特展」的敘事話語分析〉,《博物館學季刊》,25(4): 29-51。(NSC 99-2410-H-144-015) (THCI)
  • 張婉真(2010),〈公私領域間的文物收藏與博物館制度-以法國德內利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4(3): 21-45。(NSC 98-2410-H-144-015)(THCI)
  • 張婉真(2009),〈消費文化、博物館與社會大眾〉,《博物館學季刊》,23(2): 5-20。(THCI)
  • 張婉真(2008),〈面對博物館評價時代的來臨─原理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22(2): 5-25。(THCI)
  • 張婉真(2008),〈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藝術學研究》,3:1-71。(NSC94-2411-H-134-002)
  • 張婉真(2007),〈十九世紀後期法國人喜好中國藝術中神怪動物題材的品味問題探究─以德內利博物館收藏為中心〉,《藝術學報》,3(2):1-24。(NSC93-2411-H-134-002)(THCI)
  • 張婉真(2007),〈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藝術學研究》,2:99-139。(NSC93-2411-H-134-002)
  • 張婉真(2006),〈博物館研究員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關於其工作性質與養成教育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3):23-35。(THCI)
  • 張婉真(2004),〈從博物館學學科發展歷程談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課程的開設意義〉,《博物館學季刊》,18(3),27-39。
  • 張婉真(2004),〈博物館門票的訂價策略與營運─以法國的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 (2),111-127。
  • 張婉真(2003),〈十六世紀歐洲對中國瓷器的認知與收藏〉,《新竹師院學報》,16:243-264。
  • 張婉真(2002),〈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2(8):86-91。
  • 張婉真(2001),〈安德烈˙馬爾侯的無牆美術館〉,《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10):78-81。
  • 張婉真(2001),〈如何分析博物館展示-研究方法旨趣〉,《博物館學季刊》,15(3):13-24。
  • 張婉真(2001),〈全球化趨勢下的博物館新生態(三)-網路與博物館〉,《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7):89-92。
  • 張婉真(2001),〈全球化趨勢下的博物館新生態(二)〉,《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5):90-92。
  • 張婉真(2001),〈全球化趨勢下的博物館新生態(一)〉,《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1(3):8-92。
  • 張婉真(2000),〈當代藝術•展覽•策展人〉,《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10(10):80-90。
  • 張婉真(2000),〈國際性展覽的交流模式-國立歷史博物館與法國合作之經驗分享〉,《博物館學季刊》,14(2):57-62(1999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討會論文再刊)。
  • 張婉真(1999),〈北宋園林與文人生活-有關中國文化傳遞的思考〉,《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12:133-152。
  • 張婉真(1998),〈從「尚˙杜布菲回顧展」談國際性展覽的策劃方向〉,《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8(12):57-60。
  • 張婉真(1998),〈談文物收藏與文化傳承-兼論宋徽宗收藏〉,《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9:51-75。
  • 張婉真(1997),〈試談中國園林的博物館概念〉,《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7(8):63-70。
  • 張婉真(1997),〈國立歷史博物館「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展示評量與觀眾調查」〉,《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7:71-102。
  • 張婉真(1997),〈博物館的記憶-記參加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委員會第十九屆年會〉,《歷史文物─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7(5),76-87。
  • 張婉真(1997),〈談法國近年展覽會觀念的發展趨勢〉,《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5,147-158。
  • 張婉真(1996),〈生態展示的意義〉,《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3:167-184。
 
(B) 研討會論文
  • Chang Wan-Chen (2019),Eco-museology in the Anthropocene: Note on A Course Experiment on Beitou Creek. Paper presented in 25th ICOM General Conference.September,2019.Japan: Kyoto.
  • Chang Wan-Chen (2015), “Curating the Immaterial: A Curatorial Experience in a University Library”, 38th ICOFO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Museology exploring the concept of MLA, 日本茨城縣筑波大學. (MOST 104-2410-H-119-005)
  • Chang Wan-Chen (2015), “Museums, Current Research 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 Representations of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Through Museum Exhibitions and Activities”, The Agile Museum: Building Institutions for Continual Change, 日本東京明治大學 (MOST 103-2410-H-119-008)
  • Chang Wan-Chen(2014), “The Use of Post-Modern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Hot-Topic Exhibitions”, 37e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de l’ICOFOM-Nouvelles tendances de la muséologie",France (以英文發表) 2014/06/05~2014/06/09
  • 張婉真(2011),〈真實與虛構:科學展覽的敘事邊界〉,《十字路上的博物館:博物館研究學術研討會2011》2011年11月24-25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章收錄於研討會光碟B06-1-B06-18)。(NSC 99-2410-H-144-015)
  • 張婉真(2010),〈做為文本的展覽敘事結構分析研究〉,《博物館展示的景觀。第四屆博物館研究雙年學術研討會(2010)》2010年11月18-19日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舉辦,頁381-408。(NSC 99-2410-H-144-015)
  • Chang Wan-Chen (2009),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on musealization: the museum’s reception by China and Japa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useums for the Society in the 21th Century, ICOFOM-SIB 2009 Annual Conference & International Forum of Museology Education, Taipei,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pp. 121-131.(以英文發表)
  • 張婉真(2004),〈藉與法國經驗之比較探討台灣博物館專業人員進用與養成制度之關係〉,《博物館專業人員教育與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研討會-台灣與法國的對話》,國立歷史博物館,25-68。
  • 張婉真(1999),〈國際性展覽的交流模式〉,《博物館終身學習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張婉真(1998),〈宋徽宗艮嶽的空間呈現與文化涵義〉,《博物館學研討會-博物館的空間呈現與文化論文集》,國立歷史博物館,92-109。

(C)專書及專書論文
英法文部分
  • Chang Wan-Chen (2016),  “From Real Thing to Real Experience – Rethinking the Museum Experience”, in: Davis, Ann & Smeds, Kerstin (eds.), Visiting the Visitor. An Enquiry into the Visitor Business in Museums, 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pp. 213-228.
  • Chang Wan-Chen (2015), “The Use of Post-Modern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Hot-Topic Exhibitions”, New Trends in Museology (ISBN: 978-92-9012-414-6). Paris: ICOFOM, pp. 291-302.
  • Chang Wan-Chen (2009), «Aux origines du musée et des expositions en Extrême-Orient : Ressemblances et différences majeures avec l’Occident», in: André Desvallées (ed.), Muséologie: Revisiter nos fondamentaux, ICOFOM Study Series – ISS 38, pp. 149-161. (以法文發表)
  • Chang Wan-Chen (2008), « Museums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Audience », in: André Desvallées (ed.), Museums, Museology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ICOFOM Study Series – ISS 37, Published on behalf of ICOFOM by 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of ICOM, pp. 59-70.
  • Chang Wan-Chen (2007), «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Role of the Universal Museum », in: Hildegard K. Vieregg (ed.), Museology and Techniques, ICOFOM Study Series – ISS 36 (Preprints), pp. 101-106.
中文部分
  • 張婉真(2018)。〈看不見的城市博物館〉,收錄於陳國寧主編,《博物館學與文化-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城市、神聖及博物館定義》,新北市:世界宗教博物館,頁208-214。
  • 張婉真(2014)。〈觀眾的作用:如何透過參觀產生展覽文本〉,《想的與跳的:博物館中的教與學及其超越》,台北:國立臺灣博物館,頁63-84 (ISBN:978-986-04-2694-6)。
  • 張婉真(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張婉真(2011),〈做為文本的展覽敘事結構分析研究〉,收錄於王嵩山(主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頁31-56。(NSC 99-2410-H-144-015)
  • 張婉真(2008),〈19世紀巴黎的中國藝術市場 – 日本主義之外〉,《華采巴黎1730-1930:中國精神˙法國品味(Paris 1730-1930: A Taste for China)》特展圖錄,香港藝術館與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聯合籌劃(2008年4月11日至6月15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辦),香港:香港藝術館,頁90-97。(以中英文發表)
  • 張婉真(2008),〈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華采巴黎1730-1930:中國精神˙法國品味(Paris 1730-1930: A Taste for China)》特展圖錄,香港藝術館與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聯合籌劃(2008年4月11日至6月15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辦),香港:香港藝術館,頁98-104。(以中英文發表)
  • 張婉真(2008),〈恩斯特‧格蘭迪迪耶的中國陶瓷收藏〉,《華采巴黎1730-1930:中國精神˙法國品味(Paris 1730-1930: A Taste for China)》特展圖錄,香港藝術館與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聯合籌劃(2008年4月11日至6月15日於香港藝術館舉辦),香港:香港藝術館,頁105-115。(以中英文發表)
  •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
  • 張婉真(2000),”La notion chinois du patrimoine(中國人的文化資產觀念)”,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學博士論文(法文),指導老師:Dr. Michel Van Praët(法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教授)。
  • 張婉真(2000),〈界線與邊境的思考-談「牆」特展的規劃與理念〉,《牆》展覽圖錄,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0-17。
  • 張婉真(1999),〈整合性保存與文化經營-二十世紀文化資產保存的趨勢與危機〉,《1901-2000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469-492。
  • 張婉真(1999),〈從居美美術館藏品談中國黑釉瓷發展的幾個問題〉,《如雪、如冰、如影-法國居美美術館收藏中國陶瓷特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41-146。
  • 張婉真(1997),〈中國飲茶方式與茶盞鑑賞的關係〉,《歷代瓷器茶杯》,中華民國文物藝術品收藏家協會,42-53。
 
(D)技術報告及其他
  • 張婉真譯,安德烈˙德瓦雷等著(2010),《博物館學關鍵概念》,Paris: Armand Colin.
  • 張婉真(2007),〈「博物館與普世遺產」的啟示─第21屆國際博物館協會總會參加心得〉,《博物館簡訊》,41:9-11。
  • 張婉真等(2004),《亞洲主要國家美術館型態與資源調查考察》,台南市政府委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 張婉真等(2000),《台北市文化藝術資源調查-博物館與美術館資源》,台北市文化局委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
  • 曹洛,2021。自然與人,在二分法之外—當代博物館以藝術展覽再現人類世議題之實踐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詠純,2021。當代藝術中「人與非人」的詮釋與策展實踐: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的個案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佳蓓,2020。科學展示中的藝術參與—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洪子元,2020。Tinkering展示的互動性研究:以國立科學教育館「敲敲打打工作坊」常設展為個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鄧皓勻,2020。展覽作為文化資產與地方溝通之分析—以「新富町文化市場」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陳盈儒,2019。電影敘事與展覽敘事比較—以《共時的星叢》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林昱伶,2019。當代原住民展覽的展示新取徑—以「當斜坡文化遇見垂直城市: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許越如,2019。當代展覽敘事的多模態隱喻研究—以「近未來的交陪:2017蕭壠國際當代藝術節」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寶蘭,2019。韓國國立亞洲文化殿堂「圖書館公園」研究—Larchiveum類型展覽的亞洲文化研究再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潔,2019。常設展與博物館定位:以國立臺灣博物館「發現臺灣:重訪臺灣博物學與博物學家的年代」常設展為個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周品華,2019。博物館作為社會議題平台—以法國人類博物館特展《我們與他者:從偏見到種族歧視》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紫吟,2018。博物館展示科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蔡佩吟,2018。博物館食農教育的內涵與實踐—以阿農的奇幻之旅--有機新農樂活玩為案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阮怡臻,2018。空間敘事在博物館的應用與詮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蔡傢安,2018。博物館特展永續發展設計研究--以"解開昆蟲密碼"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游千儀,2018。城市導覽活與博物館導覽的詮釋比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中)
  • 蕭亦文,2018。以平面網頁設計還原博物館展示-以「以北藝大動員:進入我們的校史」網路特展為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劉臻,   2018。虛實交錯的博物館詩意:「純真博物館」的建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毛冠智,2015。校史室作為校園共同體的公共領域。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玟伶,2012。工具性文化政策的介入: 臺灣地方文化館計畫與英國區域文藝復興計畫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博士論文。
  • 簡孜宸,2011。二○一○年台北雙年展作者身分探析。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鈺茹,2011。論合作策展中原住民觀點之呈現--以「當奇美遇到台博」特展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 盧貞慧,2010。當代大學博物館教育策略研究--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 郭靖會,2010。生態展示在臺灣博物館的實踐:國立歷史博物館《北京人生態展覽》案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 田娟禎,2009。寫生、紀實與形式表現:陳在南作品之攝影特質研究(1944-2009)。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簡巧紋,2007。臺灣北區公共藝術從創作者角度探討民眾參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築萱,2006。美術館親子觀眾互動模式與美感經驗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立美術館2006、2007年典藏常設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莆軒,2006。教室外的藝想空間:一位國小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江淑亜,2005。當代博物館展示的非洲呈現-以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進非洲-原始藝術特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賴叔卿,2003。美術館教育人員專業化發展之研究--以台灣公立美術館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泱秀,2003,國小兒童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