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工作坊活動紀錄
103學年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圖書館主辦
博物館蒐藏與文化展示
歐美與亞太博物館學之對話、研究與教學
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工作坊
主持人:陳佳利 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主講者:曹欽榮(臺灣游藝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
楊育睿(龍山寺板橋人文廣場文物館籌備處研究助理)
冉挹芬(關渡自然公園企劃專員)
簡竹聆(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行銷公關)
紀錄:鍾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生)
時 間:2015年5月16日(六)13:30-16:30
地 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研究大樓2樓視訊會議室
人 數:約40位
工作坊分享內容:
本次北藝大博館所與圖書館合辦之「博物館展示與教育工作坊」,邀請到四位在不同機構就業的博物館學研究所校友們回母校,分享其他們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也為我們介紹在博物館中,如何實踐展示、收藏與教育。
首先,在博物館策展與典藏的專題中,邀請到曹欽榮講述「記憶繫於何處?歷史的策展想像與實踐」,講者以規劃策展綠島人權園區「新生輔導處第三大隊展示區」為例,不斷提出問題讓聽眾們思考,近代或當代博物館中呈現的是不遠的過去,還沒有沉澱到成為「歷史」,展示講述的是歷史還是記憶?當策展者以受難者的精位為主體的展示,要展示什麼、又如何展示?在有限的空間中怎麼做?策展方又希望觀眾得知什麼?而透過各種展覽設計與觀眾的互動,觀眾又能夠得到什麼、意義是什麼?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任職於龍山寺板橋人文廣場文物館籌備處楊育睿針對典藏的議題,設定的講題為「第一次抓衣魚就上手──博物館圍牆外的求生術」,分享她在籌畫龍山寺文物館的過程裡,面對物件搶救的急迫性、收藏的必要性、廟方對專家的想像以及對文物的看法等等,以講者第一次在整理受損物件時看到整群逃竄的衣魚為譬喻,思考我們如何將過去在學習過程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一個沒有博物館學術基礎或是對博物館有限認知的民間機構,轉化為能夠與他者溝通的語言,並能夠理解廟方的需求,進而逐步取得共識,累積出典藏的方向以及文物館的定位及走向。
其次,博物館教育工作坊方面,邀請到關渡自然公園企劃專員冉逸芬,分享由NGO團體台北鳥會所經營的關渡自然公園,自2005年起開始舉辦的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其發展環境教育的能動性。藝術季的理念以藝術設計、自然環境與文化運動為三大核心,具體目標則是活絡地方、在地參與以及永續發展,希望透過藝術關懷環境,並試圖促進地方參與,希望能喚起民眾對於家鄉土地的情感與重視,也讓民眾思考在開發至上的現況下,藉由認識家鄉,來讓思考我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家鄉。
任職於國立科學教育博物館的簡竹聆以其中工作經驗,分享博物館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拉扯,如何讓過去學習到的知識實踐於博物館。當面對到現況可能不如自己預期或是不同於過去所學習到的內容,還是必須經常翻閱過去所學習的理論,以有助於在職場上的思考並協助方向的決定,而觀眾的回饋則是持續理想與熱情的動力。
最後,在與會的校友及同學們的分享激盪中,除了瞭解博物館策展與教育實務工作所需要的知識、理想與熱情外,也需要求學時不斷努力吸收各種不同的知識並透過各種實習管道,充實各方面實務經驗,只要保持學習的熱情且適性而擇,博物館仍舊是能夠讓我們發展想像與創造力,以及實踐理想的最佳場域。
|
簡竹聆
分享博物館教育與行銷工作經驗
張柏宥攝 |
|
工作坊活動後
大合照
李文媛攝 |
|
曹欽榮
綠島人權園區策展經驗分享
李文媛攝 |
|
中場茶敘時間
參與者討論心得相當熱絡
黃秀梅攝 |